[大葱] 大葱小菌核病如何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65 | 回复0 | 2025-4-2 1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大葱小菌核病症状及危害  

大葱小菌核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发病初期,先是叶片或花梗尖端变色,逐渐向下扩展,引起葱株局部或全部枯死,仅残留新叶。剥开病叶,可见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

二、大葱小菌核病传播途径  

大葱小菌核病的病原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或病部菌丝与健株直接接触后侵染发病。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产生或少见,主要以菌丝体和小菌核越冬。翌年小菌核萌发伸出菌丝或患部菌丝通过接触侵染扩展。  

三、大葱小菌核病发病原因  

1、大葱小菌核病的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气候条件为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  

2、在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大葱小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3~5月。大葱小菌核病的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  

3、如地势低洼、积水严重、雨后受涝、偏施氮肥、过度密植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通常雨水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重。  

四、大葱小菌核病预防措施  

1、与非葱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大葱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在合理灌溉,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发病环境条件。  

4、适当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深耕土地,特别是秋翻地,可把菌核翻入土下6~10厘米,使翌年不能形成孢子再侵染。在春季菌核萌发时,及时中耕,可使菌核不能产生孢子侵染。  

五、大葱小菌核病防治药剂  

在发病初期喷40%多·硫悬浮剂 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