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 西葫芦病毒病用什么药防治?

[复制链接]
查看43 | 回复0 | 2025-4-5 16: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葫芦病毒病症状  

西葫芦病毒病是生产上发生最严重的病害,在我国北方一到6~7月份,由于该病的发生,西葫芦即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是越夏栽培的极大障碍。  

病毒病又称毒素病,群众称“疯病”,是西葫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西葫芦自幼苗至成株均能发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及果实上。发病后嫩叶上出现浓绿和淡黄相嵌的花斑,病叶皱缩,比正常叶小,叶柄变短。严重时植株萎缩,节间短粗。发病后期叶片变黄,甚至枯死。病果畸形,果皮有黄绿相间的斑驳,果面有明显的瘤状突起。

西葫芦病毒病发病规律  

该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田间越冬杂草往往成为病毒的宿主,有的又是蚜虫的越冬场所,因此翌年蚜虫发生为害时,往往将病毒传到西葫芦幼苗上。主要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毒。而甜瓜花叶病毒又可在西葫芦的种胚里带毒,因此种子也是该病田间发生的侵染源。高温干旱容易发病。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不能适时定植,以及灌排水不合理致使土壤板结,影响根系正常发育,都能加重病情。

西葫芦病毒病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  

a.种子消毒。为消灭种子携带的病毒,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用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  

b.实行轮作。西葫芦应实行3~5年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毒的积累。  

c.培育壮苗,严把定植关。育苗须加强温度管理,严防幼苗疯长,培育壮苗,提高幼苗的抗逆性。移栽时,凡感染病毒的幼苗一律淘汰,以免定植后成为病毒病的传染源,秋季栽培时为避免定植时伤根传染病毒病,可进行直播。  

d.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早衰。西葫芦秧苗早衰极易感染病毒病,在栽培中必须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缺水脱肥。在高温季节可适当多浇水,降低地温,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遮阴降温,防止秧苗早衰,抗病能力减弱。  

e.减少接触传毒。病毒病可通过植物伤口传毒,因此在栽培上应当加大行距,实行吊秧栽培,尽可能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农事操作应遵循先健株后病株的原则。对早熟西葫芦不需打杈,避免造成伤口传毒。  

②农药防治苗期喷施83增抗剂100倍液,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建议在发病初期选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抗毒剂1号300倍液,或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等,每7~10天1次,连喷3~4次,以上药液可交替使用。  

③积极防蚜治虫 蚜虫是传染病毒病的重要媒介,病毒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蚜虫的发生量有密切关系,及早消灭蚜虫是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可挂银灰膜驱避蚜虫,还可用25%的溴氰菊酯或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连喷3~4次,每次间隔7~10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用防虫网进行栽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