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棉花合理密植与产量的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5 | 回复0 | 前天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棉花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株数、每株铃数和铃重3因素构成。在目前栽培技术条件下,产量构成3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群体和个体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众所周知,棉花群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若个体生产力过低,虽有较多的株数,不一定能增产,反之,若株数过少,虽有较高的个体生产力,还是不能高产。只有正确处理个体生产力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才能获得高产。实践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和单铃籽棉重也相应下降,但是,这种下降并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它受各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支配。通常可看到虽然增加相同株数的棉田,但单株结铃数和铃重下降的幅度总是不相同的。在合理密植范围内,正确的栽培措施,特别是整枝、肥、水措施可以大大缩小个体生产力下降的幅度。只有当增加密度而增加的群体生产力超过个体生产力下降的总和时,密植才能增产。也即当密度增加的效果大于单株铃数下降的损失时,才能使构成产量3因素间的矛盾协调统一,使它们的乘积达到最大值。众多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单位面积皮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增,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一定范围"就是合理密植范围。从而说明,合理的密度可以使单位面积总铃数增加的效果大于每株铃数减少和铃重减轻的损失,密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使单位面积总铃数增加的效果小于每株铃数减少和铃重减轻的损失,密植增产的效果就不显著。

各地密度试验结果还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棉花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单位面积株数和每株铃数的乘积(即单位面积总铃数)。大面积生产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地方棉花产量不高,主要是单位面积总铃数少的缘故。个别年份,棉花迟发,铃轻籽瘪,虽每亩总铃数较多,但棉花产量也不高。通常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所采取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株数来增加总铃数;二是不增株,靠增加每株铃数来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应实行合理密植,即通过适当增加单位面积株数,走群体增产的道路,来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则比较容易、稳妥,且成本也较低。当然,也不能忽视产量构成中的铃重,同一密度范围,若管理不善,常使棉花迟发,铃重下降,单产也不会高。因此,夺取棉花高产稳产,单位面积总铃数一定要较多,铃重也不能降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