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 水稻产量的形成因素

[复制链接]
查看42 | 回复0 | 2025-4-21 08: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基本因素所构成。这3个产量因素,是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形成的。  

1、穗数的形成:单位面积上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株数决定于插秧密度及移栽成活率,但其基础秧苗,必须育好足够数量的秧苗,才能保证插植足够数量株数;必须培育健壮的秧苗,才能在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决定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合理密植基础上,每公顷穗数多少,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分的成穗率。一般分出生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易成穗,即使成穗,穗亦较小,所以积极促进前期分蘖,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分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2、粒数的形成: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稻穗是在长穗期分化形成的。穗子大小,结粒多少,主要决定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小穗数目和小穗结实率。在幼穗形成后体积迅速膨大过程中,如果养分跟不上,常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降低结实率,造成穗小粒少,茎秆亦软弱易倒。所以,长穗期基本要求是培育壮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  

3、粒重的形成:决定粒重以及最后形成产量的时期是在结实期,水稻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两者构成的。子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则决定于成熟期间灌浆物质的供应情况。水稻子粒中灌浆物质主要是出穗后光合作用的产物。如果叶片提前衰老或贪青徒长,以及遇到一些不利的气候因素,就会影响子粒的成熟度,造成空秕粒,降低产量,因此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瘪粒,是结实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上述各产量因素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每公顷穗数超过一定范围,则随着穗数增多,每穗粒数和粒重便有减少、变小的倾向。所以高产水稻是穗数和粒数、粒重矛盾的统一。由于穗数是群体发展所决定的,粒数和粒重则是植株个体性状的表现。所以穗数和粒数、粒重的矛盾,本质上是群体和个体矛盾的反映,掌握水稻产量形成的规律,协调个体生长和群体发展间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