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109 | 回复0 | 2025-2-26 23: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铃薯干腐病症状和传病途径  

受害块茎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褶皱,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成干腐状,不能食用。干腐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常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可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病菌经伤口或芽眼侵入,又经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又可污染土壤,以后又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

病害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以15~20℃为适宜,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不利于伤口愈合,会使病害迅速发展。在块茎收获时通常干腐病表现为耐病,但贮藏期间感病性提高,早春种植时达到高峰,播种时土壤过湿易于发病,收获期间造成伤口多则易受侵染,不同马铃薯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干腐病发生特点:病原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良利于发病。

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方法  

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伤口,收获后充分晾干再入库,严防碰伤。贮藏期间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雨淋,温度以1~4℃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