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把经过晾晒5~6天的洋葱扎成小把而不编辫,然后选地势高的场所,在地面垫厚约20厘米的干麦秆作为垛底,把扎把的洋葱在上面堆成圆堆,圆堆的直径15~2米,堆高约15米,每堆可贮藏洋葱800~1000千克,堆的四周围以麦秆,堆顶也用麦秆做成屋顶状,以防雨淋,贮存期间不宜翻动,一般可以贮藏到10月上旬。 一般选室内通风干燥的地方,以较粗的木杆做立柱,四周用粗壮的玉米秸秆围成栅栏,宽度为1~1.3米,高1.5~2米,长度可根据贮量确定。 栅栏底部依照垛藏大小做好土埂,或垫棱木,然后铺上干玉米秸,使洋葱和地面隔离,以免受潮。随后即可将经过晾晒、剁去叶部的洋葱鳞芝装入,装满栅栏之后,使栅栏内中间部分高于四周,然后再在上面铺玉米秸或苇席,降雨前再在顶部覆盖塑料薄膜或苦布防雨。用这种方法一般可以贮存到9 月。 
1、室内堆藏:又称为囤藏,洋葱收获后晾晒几天,待外皮干燥时,切去假茎和叶片部分,对葱头再进行1次选择,把符合贮藏条件的洋葱,堆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堆高80~100厘米,隔10~15天翻堆1次,到中秋以后气温稳定,即可人囤。 囤的构造和粮囤一样,下面用竹木搁起,四周用卷席围成圆筒状。囤底铺1层秸秆稻草,上铺洋葱3~4层,再夹铺1层秸秆稻草,以利通风、降湿、散热,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堆,满囤为止。每隔15~20天翻堆1次,翻堆2~3次后,气温降低,则不必再翻堆。如遇寒冷天气,囤顶覆草防冻。 
2、室外堆藏: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避光避风的地方,用竹木搁垫好底部,铺上秸秆稻草,然后把晾晒好的洋葱叶片部分编成辫,将洋葱辫堆上去,堆放时葱头朝下,葱头辫盖在葱头上,辫尾相齐,一层层堆上去,堆高150~170厘米,长度根据堆放数量不限,宽度以辫的长度而定。四周及堆顶用草席围封,防止日晒雨淋。初堆时外界气温高、湿度大,葱头含水量多,容易发热,最好先堆成高1米左右、长3米左右、宽1米以内的小堆,隔10天后再堆成大堆。 堆成大堆后,再每隔15~20天翻堆1次,翻堆2~3次后,堆内就不易发热了,具体翻堆次数和相隔日期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翻堆次数要多,相隔日期要短;相反,气候干燥、雨水少,翻堆次数可以减少,相隔日期可以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