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苗期病害特点 水稻苗期病害指水稻苗期因环境条件或病菌危害对秧苗造成生长受阻、异常的现象。它主要包括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1、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指因环境因素影响,使水稻秧苗的正常生理代谢出现故障产生的病症。出现最多的是因低温影响,使水稻出现烂种、烂芽、烂苗等现象。烂种是指播种后未发芽前的种子腐烂。烂芽是指芽谷下田后,尚未转青就死亡,幼根、幼芽发生卷曲,并逐渐呈黄褐色,生长停止,严重时,幼根腐烂,幼芽变褐枯死,或下弯成钩状。受害较轻者,在天气转暖,幼芽基部又出现绿色,重新长出新叶。在播种后1~2周出现,种壳及种根表面变黑周围土壤变黑并有强烈臭味。烂苗多发生在2~3叶期,指秧苗受低温冻害后,受害严重者,一旦天气暴晴,出现青枯死苗,先心叶筒卷,逐渐基部呈污绿色,叶色较青,最后萎蔫死亡。受害轻者,从叶尖到基部,从老叶到嫩叶逐步变黄,最后呈黄枯死苗。 2、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指的是受外部病菌等因素入侵,导致水稻秧苗出现受害症状。因侵染病菌及病症表现的不同,主要有立枯病、绵腐病、稻瘟病、恶苗病。 立枯病,多发生在温差大或低温发芽不良情况下,幼芽幼根变褐、扭曲、腐烂,2~3叶期病苗根暗白色有黄褐色坏死,茎基变褐,软化腐烂,心叶萎垂卷缩,全株黄褐枯死。病苗茎基部有白色、粉红色霉状物或灰黑色霉状物。绵腐病,秧苗生长初期遭冻害,又在污水灌溉及长期深灌条件下,在种根种芽基部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绵毛状物(稻瘟病与恶苗病见80~81问)。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在育秧期间,低温阴雨,低温前异常高温,冷后暴晴,温度过高,大风降温及寒流袭击,均有利病害的发生。种子颖壳破伤、贮藏受潮及秧田水淹稻种,易诱发病害。秧田位置过于空旷易受冷风袭击,背阳低洼,温度低而积水;秧田土质过软,覆土过厚,造成种子缺氧环境;秧田土壤盐碱含量高,造成植株吸水困难;秧田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排水不良,深水淹灌等均有利病害发生。种子自身抗寒能力差,也易发病。针对上述原因,应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种、幼苗的抗病能力,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的策略。 1、科学选田。选背风向阳、土质好、平整、灌溉方便的地块做秧田;多施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提高土壤通透性,建立无病田。 2、种子处理。做好晒种、选种、灭菌杀虫工作。 3、适时播种,保温育秧。抢寒流尾暖头,看天气播种,播种要均,覆土以草木灰为佳。播种后必须采用保温撒施。要注意保温覆膜的完整性。对于苗期低温频繁的地区,建议采用旱育秧技术或采用高低拱的双膜覆盖技术育秧,以增强抵抗低温能力。 4、科学管水。前期湿润灌水,中期(现青到3叶期)浅水保湿,后期(3叶后)浅水勤灌。如遇大风降温天气,深水护秧,寒流过后立即排水。 5、加强管理。做好扎根期、3叶期、4叶期3次追施速效肥,盖膜秧田注意适时通风炼苗。 6、药剂防治。以预防为主,药剂可选65%敌克松7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施药期间不见水,保持土攘湿润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