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名称:碎米莎草 二、别名:三方草 三、英文名:grasshopper’s cyperus,ricefield flatsedge,umbrella sedge 四、分类:莎草科莎草属 
五、形态特征:1年生杂草。 1、根:须根系。无根状茎。 2、茎:丛生,扁3棱形。株高10~60cm。 3、叶:基生,短于秆,宽2~5mm,平展或折合。叶鞘红棕色。叶状苞片3~5片,下面两片常长于花序。 4、花:聚伞花序复出,具4~9个辐射枝,辐射枝最长达12cm,每个辐射枝具5~10个穗状花序,或更多。穗状花序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4cm,具5~22个小穗。小穗排列松散,斜展开,长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压扁,长4~10mm,宽2mm,具6~22朵花。小穗轴上近于无翅。鱗片排列疏松,膜质,宽倒卵形,长1.5mm,顶端微缺,具短尖,不突出于鱗片的顶端,背面具龙骨状突起,有3~5条脉,两侧呈黄色或麦秆黄色,上端具白色透明的边。雄蕊3枚,花丝着生在环形的肼胝体上,花药短,椭圆形,药隔不突出于花药顶端。花柱短,柱头3个。 5、果实:小坚果倒卵形或椭圆形,3棱状,与鳞片等长,褐色,具密的微突起细点。 6、种子:长1~2mm。 
六、生物学特性:花果期6~10月。 七、生长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旱地、稻田、田边、沟边、湿地等。 八、危害:为秋熟地主要杂草,干燥、湿润旱地均有发生和危害,但以湿润地危害较重,水稻田中也有发生。为稻苞虫、褐稻虱、灰稻虱及水稻铁甲虫的寄主。 九、繁殖传播扩散方式:种子繁殖。 十、分布范围:几遍中国各地。日本、朝鲜、俄罗斯、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澳大利亚、非洲北部以及美洲等地区也有分布。 十一、用途:碎米莎草根部总生物碱具有开发为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碎米莎草根部总生物碱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相对较弱的抑制作用,而对水稻稻瘟病病菌菌落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其具有作为水稻田用生物源农药开发用的价值。 十二、防治方法:用灭草松、二甲四氯、禾田净、农得时、草克星等除草剂除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