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生幼苗期田间生长特点 春播花生幼苗期的高产长相是叶色较浓、茎粗节密、主根深扎、侧根盛发。壮苗早发的生长指标为:主茎第一、第二对侧枝着生的茎基节间距≤1.5厘米,主茎与侧枝日增长量分别为0.24~0.29厘米和0.3~0.35厘米,主茎高6.0~7.0厘米,侧枝长7.5~8.8厘米,株型指数(侧枝长/主茎高)>1,主茎叶片7~8片。主根深扎60厘米以上,第二对侧枝有一条分生,第一对侧枝5~7节内的前期有效花芽完全分化,基部节位的个别花序已现花。总生物产量累积量占全期总量的7.5%~8.9%。 麦套花生由于与小麦共生期间营养及光照不足,花生植株发育不良,因此不论哪种种植方式都要以促为主,促苗早发,适时调控,确保苗壮不徒长、不早衰的群体长相。 麦套花生从出苗到始花,约21天。其中与小麦共生时间16天,幼苗与小麦共生7天。平均主茎日增长量0.55厘米,约3.5天展开1片叶。始花期主茎高11~12厘米,9~10节;侧枝长8~10厘米,6~7节;分枝7~8条,复叶数20~25片。总叶片与茎枝鲜重基本相等,苗色嫩绿,长势健壮。 
花生幼苗期管理措施 1、开孔放苗和盖土引苗:地膜覆盖花生幼苗顶土(膜)时,及时开孔引苗,避免灼伤幼苗,开孔后随即用一把湿土压上,幼苗2片真叶时,及时清除膜孔上的多余土堆,同时要注意及时将压在膜底的侧枝抠出膜外。 2、查苗补种:一播全苗是丰产的基础,但在大田生产中,花生播种后往往因种子质量不好或土壤墒情不适、病虫为害、低温等原因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因此,在花生出苗后,要及时进行查苗,缺苗严重的地方要及时补苗,使单位面积苗数达到计划要求数量。查苗补苗一般在播种后10~15天进行,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贴芽补苗:用与田间苗龄相近的花生备用幼苗,补种在缺苗的播种穴,增产效果优于补种浸种或催芽的种子。具体措施是在花生田的地角、地边或其他空地,先将育芽地深刨细整,浇水造墒,点播种子,每穴1~2粒,穴距15厘米,盖上4~5厘米的湿润沙壤土,轻轻耙平,待子叶顶出土面未裂开时,在大田缺苗的地方用移苗器打孔,将原花生穴内霉烂、落干或因虫伤未出土的种子连同土壤取出,然后将花生苗移到缺苗的苗穴,浇水下渗,待地表不黏时用小锄或铲子浅松土破板即可。 ②育苗移栽:选择一块空地或田边地角,用报纸做成直径3~4厘米的营养杯,装上营养土,每个杯中种1粒备用花生苗种,待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选择阴雨天或傍晚移栽。 ③催芽补种:将种子催芽后直接补种,补种时加施点肥料,以促进幼苗早生快发。补种时间要适当提早,加强管理,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3、清稞蹲苗:春花生清棵蹲苗是在花生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时用小锄将花生幼苗周围的土向四处扒开,使两片子叶和子叶叶腋间的侧枝露出土外,以利于第一对侧枝健壮生长。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花生清棵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可使荚果增产12.9%。但清棵时间的早晚对清棵增产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据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试验,齐苗后清棵比不清棵荚果增产14%,齐苗后5天清棵比不清棵增产7.8%,齐苗后10天清棵比不清棵增产7%。因此,花生清棵必须适时,要根据出苗情况,齐苗后及时进行,以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4、中耕除草:苗期中耕的主要作用是壮棵早发。旱时中耕能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墒防旱,有利于茎枝分生发展;涝时中耕能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散墒提温,有利于根系下扎,壮苗促长。 露地春花生苗期要适时中耕除草,一般中耕2次,第一次在花生基本齐苗后清棵蹲苗前进行。要做到深锄破除土壤板结层。方法是深锄垄沟,浅刮垄背,随即用小锄清棵。第二次中耕在清棵后15~20天进行,要浅锄,刮净杂草,花生基部尽量少掩土,以保持清棵蹲苗所创造的小气候。 麦套花生麦收后以麦收后5~7天灭茬最好。第一次灭茬中耕宜浅些,灭茬除草时,避免损伤花生苗。 5、防治苗期虫害:播种时如果未采用种衣剂包衣,应注意苗期蚜虫、蓟马、地老虎的防治。 |